年1月高一年级新课程教学质量监测

年1月高一年级新课程

教学质量监测与诊断测试试题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共50分)

本题以关系图的形式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学生以化合物的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的功能为突破口,逐一确定化合物的种类,试题难度较低,学生熟练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能快速解答。

(1)A(2)氨基酸R基(3)核糖体、线粒体

(4)腺嘌呤核糖核苷酸(5)胆固醇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饥饿状态下,机体通过分解肝糖原,转化非糖物质来维持血糖平衡,图中肝脏细胞的储能物质A就是肝糖原,a为其单体葡萄糖。(2)由组成元素为C、H、O、N,可确定B物质为蛋白质,其单体为氨基酸,氨基酸的种类由侧链基团R基决定。(3)根据组成元素为C、H、O、N、P,可确定组成细胞的化合物c为核苷酸,C为核酸,细胞中同时含有蛋白质和核酸的细胞器由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考虑到题中告知为人体细胞,去除叶绿体。(4)ATP脱去两分子磷酸即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5)根据功能逆推可知,d为胆固醇,其功能除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外,还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如图表示构成细胞的元素、化合物及其作用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的小分子物质,A、B、C代表不同的生物大分子,请分析回答:

(1)物质a是____________,在动物细胞内,与物质A作用最相近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若物质A在动植物细胞中均含有,并作为细胞内的最理想的储能物质,则A是____________,可以用____________鉴定。

(2)若某物质B的生理功能是催化淀粉水解,则B是____________。

(3)物质c共有________种。

(4)与d同属于一类的还有____________。

(1)葡萄糖 糖原 脂肪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2)淀粉酶(3)4(4)胆固醇、维生素D

本题以细胞结构模式图为载体,考查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的结构、细胞的统一性、差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和了解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本题难度较小。

(1)细胞和个体

(2)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核酸

(3)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4)BE它们都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5)⑤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答全得分)

(1)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即个体,B为蓝细菌,为单细胞生物,属于细胞和个体层次。(2)细胞结构的统一性表现在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都为DNA,都含有核糖体和RNA等。(3)考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根本差异: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4)能否进行光合作用不在于是否有叶绿体,而在于是否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5)D为动物细胞,E为高等植物细胞,根据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差异可知,D含有E没有的细胞器为中心体,E有而D没有的细胞结构为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自然界中的生物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两大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A与B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图是根尖分生区细胞,则图中不该有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B图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A、B、C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4)A、B、C、D中结构与其他三项有明显区别的是_________,其自身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细胞中无中心体 (2)液泡、叶绿体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3)核糖体   (4)D 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本题以水分子进行渗透作用的科学实验为载体,考查了渗透作用的条件以及对渗透现象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类比分析质壁分离的现象。还对洋葱鳞片叶这一实验材料拓展延伸,加入了对细胞分化、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内容的考察。让学生体会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重要概念,加深对生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这一生命观念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判断与解释,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题目的简单综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尝试以更多的角度来认识生命现象,拓展研究思路。

(1)大于1、3、5(2)等于(3)不能鳞片叶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能分裂

(1)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一方面是在渗透装置中存在着半透膜,半透膜孔隙的大小只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通过,不允许大分子物质自由通过。另一方面是当半透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子会从浓度低的溶液扩散到浓度高的溶液中去。在明确此知识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所说的条件:半透膜两侧都为蔗糖溶液,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开始时MAMa,则判断或直接从图1的结果看出水分子从a处进入到A处,引起A处液柱升高。由于大气压强的存在,液柱升高后对半透膜的压强增大,逐渐与浓度差所引起的渗透压平衡,使A处液面不能无限升高,故仍然是MAMa。从图2中看出1为细胞膜、2为液泡、3为液泡膜、4为细胞壁、5为细胞质。所以,在植物细胞里,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所构成的原生质层就相当于渗透系统中的半透膜。(2)在第(1)问的基础上分析达到渗透平衡后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的大小关系,由于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浓度较高,使植物细胞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在达到平衡后,不存在压强或其他的力来与浓度差所产生的力平衡,所以,也就不存在浓度差,达到平衡后的MB=Mb。(3)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需要满足是高等成熟植物细胞的条件,所以,判断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已经是高度分化了的细胞。而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再进行细胞分裂,需要选择洋葱根尖细胞,找到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的分生区细胞进行染色体的观察。因为只有细胞处于分裂期,才会呈现出染色体的状态,否则会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

下图1所示U型管中间由水分子能通过,而单糖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m、n两侧液面等高;图2表示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盖玻片一侧滴加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后出现的情形。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取三组该装置,编号为1号、2号、3号,1号装置m、n侧均加入0.3g/mL的蔗糖溶液,2号装置m、n侧分别加入0.3g/mL和0.5g/mL的蔗糖溶液,3号装置m、n侧分别加入0.3g/mL的蔗糖溶液和0.3g/mL的葡萄糖溶液,一段时间后,每组液面高度情况分别是:1号装置中m___n,2号装置中m__n,3号装置中m___n(填“高于”“等于”或“低于”),该实验说明________。

(2)图中⑦充满了________。

(3)在滴加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后的过程中,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A.液泡缩小

B.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

C.液泡颜色变浅

D.细胞核位于原生质层内

(1)等于(2分);低于(2分);低于(2分);半透膜两侧浓度差是渗透作用的必要条件(2分)(2)蔗糖溶液(3)C

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场所、条件、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前三问通过图文结合将光作用的过程与叶绿体结构相对应,考察结构功能相适应这一生命观念。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落实物质是能量载体,能量是物质变化的动力,物质能量观这一生命观念。第四问课本科学史再现要求写出实验思路,考察科学探究这一核心素养。

(1)基粒2红光和蓝紫光(2)还原型辅酶Ⅱ作为还原剂并提供能量(3)二氧化碳(CO2)的固定三碳化合物(C3)的还原(4)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分别为两组植物提供HO、CO2和H2O、C18O2,一段时间后检测O2的标记情况。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过程,其中1是类囊体薄膜,其堆叠而成的结构是基粒。2是水,3是氧气,4是ATP、5是NADPH、6是二氧化碳,7是三碳化合物、8是有机物,I是光反应阶段,II是暗反应阶段,据此分析作答。(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1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由其堆叠而成的结构为基粒,其上有光合色素,其中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2种,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2)产物5是NADPH,中文名称叫还原型辅酶II,为光反应产物,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3)图中II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肠阶段,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4)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来源于水还是二氧化碳。采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分别标记HO和C18O2,进行两组实验,第一组给植物提供H2O和C18O2,另一组给同种植物提供HO和CO2,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检测两组释放氧气的情况。

下图是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参与光合作用的色素分布在该细胞器的_______上,这些色素主要是吸收____光和____光。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A表示_______阶段,B表示_______阶段。

(3)写出图中①?⑤所示物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_。

(4)C和D的化学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____________。

(6)用含同位素14C的二氧化碳作标记来研究光合作用,对了解光合作用中哪项最有意义()

A.光合作用中色素的作用B.光合作用中水的作用

C.光合作用中形成葡萄糖的过程D.光合作用中释放氧气的过程

(1)叶绿体类囊体的簿膜蓝紫红(2)光反应暗反应(3)氧气NADPHATP二氧化碳糖类(或有机物)(4)二氧化碳的固定三碳化合物的还原(5)略(6)C

本题以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为载体,通过构建模型考察了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物质或结构变化规律的记忆与比较,从而理解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也在变化规律的理解与比较中考察逻辑思维能力。

(1)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2)E、A.D.C.B、F(3)CD(4)c.d.b.a.e.g.f甲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

(1)图甲中实线的变化趋势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起始数量为2N,二是存在一段(AB段)渐变的过程,代表着间期的复制过程。于是判断该曲线表示的是细胞核中的DNA;而虚线的起始数量也为2N,虽不存在渐变的过程,但在后面的时期内经历直接增加为2倍后又直接回到初始状态的变化,显然代表的是细胞核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所以图1中A—B段细胞正在经历有丝分裂的间期,发生的变化是: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虚线所示物质即染色体在b点上升的原因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2)图乙中A为前期,典型的特征是: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散乱分布,细胞两级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同时看不到核膜与核仁。B为末期,典型的特征是:有细胞板的出现,同时两个新的核膜已经出现。C为后期,典型的特征是: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D为中期,典型的特征是: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E为间期,典型的特征是:染色质丝的状态散乱分布,核膜与核仁同时存在。F为末期,是在B之后的时期,此时两个细胞的形态更加明显。于是细胞分裂的正确顺序是E→A→D→C→B→F。(3)在前两问的基础上,已知cd段表示染色体在细胞核中的数目一直维持在4N的状态,即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状态。所以是C细胞处于cd段。而由于处于中期的细胞,即D细胞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最方便观察。(4)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可概括为如下的步骤:其正确的实验顺序是:C.材料培养→d.选取根尖→b.解离→a.漂洗→e.染色→g.制片→f.观察。注意在染色之前必须先经过清水的漂洗,防止借解离过度,也更有利于后期的染色。而使染色体着色的染色剂是一些碱性染料,常见的有甲紫溶液、醋酸洋红溶液等。这些属于常规记忆类的知识。

下面图1和图2分别表示某一生物体内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像与有丝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的图解,其中字母表示时间点,O→F时间段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所示的细胞变化发生在图2中的________时期。(填字母)

(2)O→B时段为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期,此时细胞内发生的活动主要是______和_____,其中后者的发生与核糖体有直接关系。

(3)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碱性染料是______________;持续观察图1所示的细胞,________(能、不能)观察到下一个时期。

(4)图中B→C时段细胞核DNA、染色体与染色单体数目比例为______________,这种比例将持续到图2的________点才开始变化。

(5)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位于图2中的具体时段是________段。

(1)D→E(2)间DNA复制相关蛋白质合成(3)醋酸洋红液或甲紫溶液不能(4)2∶1∶2D(5)C→D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尝试应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lumuqibdf.com/afhzz/19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