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一模的第20题是道难题,也是道有意思的题目。我尝试解析一下,希望读者同学们从中有所领悟。先看下题目(图1)
图1
A选项,先看地球,由于太阳光是从“上“方照过来的,图中的月面也是朝向太阳的一侧,也应该为白昼。参考图2。
图2
图3
B直接说是凸月。C参考图3,若是连线小于90度,应该接近上下半月的蛾眉月。D是大潮,对应了新月和满月。C和D都做了点包装,其实这三个选项都和月相有关。因此接下来的想法顺理成章就是判断月相了。但是大多数同学都卡在这一步,根据题目给出的照片如何画出日地月的位置关系,推知月相呢?
不如这样尝试:1.如果是新月,在月球上看地球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图好画,参考图4,暂且叫它“满地”吧。2.如果是满月,在月球上看地球又是什么样的呢?参考图5,暂且叫它“新地”。
图4
图5
再用渐变的思路推理一下,这道题中给出的地球是“凸地”是从“满地”到“新地”不断消瘦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对应的月相应该是从新月到满月不断丰满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参考图6),你能找到对应的月相吗?应该是近似蛾眉月,再回到月相成因示意图(图3)那就选C了。
图6
图7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凸地”也可能出现在“新地”到“满地”丰满过程中,对应的月相也近似蛾眉月,参考图7,答案一样的。
这道题从训练的点来看,知识(月相成因)价值小于方法(画示意图建模)价值,方法价值小于思想(试点推理)价值。
当我们不知道整体规律的时候,是不是尝试搞清楚一部分的特点,然后再试图推理整体规律?例如,我们要了解地球自转的速度规律时,往往不能一下子就理解所有纬度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布规律。不如先试试赤道上有什么特点(24小时转了度,通过了赤道周长的路程),再比比北纬30度(24小时转了度,通过了30度纬线圈周长的路程),再比比60度、极点。整体规律是不是理解了呢?
除了理解知识以外,试点推理也经常用在解题中,尤其是对变式统计图表类的题目相当有用。1.要判断图8中a、b、c代表的气候类型名称,如果一下子看不出头绪,可以先试点,红圈这几个月的气温降水量有何特点,蓝圈这些呢?这样尝试下来是不是可以掌握整体规律,判断a是哪一种气候了呢?2.要一下子读懂图9也是有难度的,不如选点尝试,乙落在对角线上,它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千分之40,自然增长率为0,正好是这跟对角线的刻度值,由此猜测会不会整根对角线上所有的点的自然增长率都是0呢?会不会刻度10、20、30这几根对角线也代表了自然增长率的值呢?选线上的任意点,读出出生率死亡率的数据就能验证这种猜想了,那么这张图也就读懂了。
图8
图9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一叶不行就两叶,三斑不行就四斑,试点推知整体,那秋那豹总会出现在你面前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