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氧呼吸不需要O2参与,最终有[H]的积累。(×)
提示: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H],无[H]的积累。
2.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CO2全部来自有氧呼吸。(√)
3.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少,是因为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提示: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少的原因是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不彻底,其中很多能量储存在乳酸或酒精等有机物中而没有释放出来。
4.各种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都是线粒体。(×)
提示:原核细胞无线粒体。
5.细胞呼吸的结果如果没有水的产生,就一定是无氧呼吸。(√)
6.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7.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C5―→(CH2O)。(×)
提示:暗反应中C原子的转移途径是CO2―→C3―→(CH2O)。
8.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过程中C5/C3的比值,停止供应CO2后比停止前高。(√)
9.及时排涝,能防止根细胞受酒精毒害。(√)
10.降低光照将直接影响光反应的进行,从而影响暗反应;改变CO2浓度则直接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11.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也降低。(√)
12.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13.净光合速率长期为零时会导致幼苗停止生长。(√)
14.将一株生长正常的绿色植物置于密闭的玻璃容器内,在适宜条件下光照培养,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玻璃容器内CO2浓度可出现的变化趋势是降低至一定水平时保持相对稳定。(√)
15.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提示: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中都有CO2。
16.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直接向酵母菌培养液中添加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
提示:应各取2mL酵母菌培养液的滤液,分别注入2支试管中,添加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17.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中可依据澄清石灰水的混浊程度判断细胞呼吸的方式。(√)
18.制备小圆形叶片,用打孔器打孔时,不需要避开大的叶脉。(×)
提示:叶脉中没有叶绿体,而且会延长小圆形叶片上浮的时间,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9.在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中,光照越强,相同时间内叶片浮起的数量越多。(×)
提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逐渐增加,但当达到光饱和点以后,光照强度再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则不再随之增加。
20.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光合作用消耗糖类的数量来表示。(×)
提示: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表示。
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图解(1)物质名称:b氧气,cATP,dADP,e[H],fC5,g二氧化碳,hC3。
(2)填写生理过程及场所
Ⅰ
Ⅱ
Ⅲ
Ⅳ
Ⅴ
生理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场所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光合作用曲线中特殊点含义及移动情况分析(1)曲线中特殊点含义分析
①A点:只进行细胞呼吸。AB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B点以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②B点:光补偿点(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
③C点:光饱和点(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最低光照强度),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
④D点的含义:光照强度为C时该植物吸收CO2的速率。
(2)曲线中的“关键点”移动
①细胞呼吸对应点(图中A点)的移动:细胞呼吸增强,A点下移;细胞呼吸减弱,A点上移。
②光补偿点(图中B点)的移动:细胞呼吸速率提高,其他条件不变时,光补偿点右移,反之左移。
细胞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光补偿点右移,反之左移。
③光饱和点(图中C点)和D点的移动:其他相关条件的改变(如增大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C点右移,D点上移的同时右移;反之,移动方向相反。
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光合作用曲线①a点:夜温降低,细胞呼吸减弱,CO2释放减少。
②开始进行光合作用的点:b点;结束光合作用的点:m点。
③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的点:c点,h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大的点:h点。
④d~e段下降的原因是气孔部分关闭,CO2吸收减少;f~h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减弱。
?来源:本文综合来源于生物、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标签:高考生物备战高考?更多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