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首先是一个爱国者,其次才是一个政治家。
本文叙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立志复国的故事。国破家亡之际,耶律大石率众西行,越过茫茫大漠、浩瀚戈壁,辗转三万里,完成战略大转移,堪称古代版的“万里长征”。先后征服高昌回鹘王国、东西部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等,并经卡特万会战,大败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终于在从未曾履足的中亚腹地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西辽帝国。
悲壮嘹亮的草原牧歌,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铭心刻骨的不朽传奇。就让我们一同来感悟这位爱国者远大的抱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吧。
“耶律大石在辽史上应该占有与阿保机那样的地位,应该列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行列。”
——虞云国
一
十二世纪上半叶,整个欧亚大陆深陷战争泥潭。
西部,十字军东征,战事正酣。中亚,大小国家林立,割据争战不已,民族宗教矛盾冲突不断。
东部,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短短十数年内,相继灭亡东亚疆域面积最大的辽和文明程度最高的宋,北部中国生灵涂炭,饿殍遍野,已成人间鬼域。
(欧亚大陆)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爱国者,在山河破碎之际西行万里、只手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强大帝国。他使祖国的疆域第一次开拓至极远的中亚腹地,他让“中国”的声名远播欧亚大陆。
他的名字叫耶律大石。他建立的国家是西辽帝国。
西辽领土最盛时,东北起自土拉河、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越巴尔喀什湖,迤逦西抵咸海以北,西南以阿姆河为界,东段以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为界,东南隔沙漠与西夏接壤。
西辽版图囊括中国新疆及整个中亚,地处陆上丝绸之路腹地和交通要冲,面积达四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之广略大于南宋,不亚于辽朝鼎盛时期。
(西辽疆域)
耶律大石的一生及其建立西辽帝国的故事,起伏跌宕、波澜壮阔,是一首悲壮嘹亮的草原牧歌,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是一个铭心刻骨的不朽传奇。
今天,他的功绩还在激励着后人;未来,他的英名必将恒久传诵。
“八代孙”
二
史载,耶律大石为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
不知为何,读到这句时,我心中想到的是刘备。
刘备自称“汉景帝子中山靖王之后”,这当然无从查考。即便真是如此,其与汉献帝的亲缘关系又有多少?刘备创立季汉、成就霸业,又沾了多少“皇叔”的光呢?
同样,耶律大石的“皇族”身份,也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效益”,他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耶律大石出生时,曾经强盛无比的大辽,已开始走下坡路。
辽道宗耶律洪基,就是《天龙八部》中萧峰的那个结拜大哥,在位四十六年,某种程度上担任了“掘墓人”的角色。其恶劣影响,大体上与“明之亡,实亡于万历”相仿。
期间,皇族内部围绕皇位之争叛乱不已,道宗还听任权奸耶律乙辛构陷皇后与太子,重蹈了汉武帝刘彻杀妻灭子的覆辙。
道宗昏聩,用人选官竟让候选者掷骰子,以胜者命官。又推行入粟补官法,公然卖官鬻爵,吏治更加腐败,以致贪污成风、贿赂公行,谗言竟兴、奸邪并进,一派颓废景象。
道宗之孙天祚帝耶律延禧,乃亡国之君。继承的是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的是内外交困的棘手局面。
本该励精图治、扭转局面的天祚帝,却在亡国之路上走得更远。史称他“拒谏饰非,穷奢极侈,盘于游畋,信用谗谄,纲纪废弛,人情怨怒”,于是“剧盗相挺,叛亡接踵”,辽王朝摇摇欲坠。
亡国之君、末世之像,大多类似。发生在北宋末年的情形,何尝不是如此?宋徽宗赵佶的“败家”,简直与天祚帝一般无二。
这两个娱乐至死的皇帝,偏偏遇到了另一个玩命的皇帝。这就注定了他们本人及其国族的悲惨命运。
三
任何人都必须经历风霜雪雨的磨炼,才能成长。英雄也不能例外。
真正的英杰,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从不怨天尤人。他总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当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于年建立金国时,29岁的耶律大石以殿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他也因此成为辽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契丹人。
耶律大石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史称,耶律大石“通辽、汉字,善骑射”。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大石在考中进士后即被召入翰林院,任编修一职,不久又升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是朝廷清要部门,在这里,大石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契丹各项典章制度。
西辽帝国的政治制度设计,以及民族宗教等各项统治政策,深受史家认可,这与大石对整个辽朝的历史非常熟悉有关,更与他能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有关。
就在阿骨打于年攻占东京辽阳府的同时,天祚帝任命耶律大石为泰州刺史,后调任祥州(今吉林德惠)刺史,赴前线抵御金兵,大石不负所望,政绩突出。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兵,辽军不堪一击。
年,阿骨打占领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天祚帝逃往西京大同府,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陷入危机。同时,北宋与金达成“海上之盟”,南北夹击攻辽幽燕地区,南京(今北京)岌岌可危。
危急时刻,天祚帝任命才兼文武的耶律大石为辽兴军(驻平州,今河北卢龙)节度使,负责守备南京道地区,重在防范宋军的进攻。
天祚帝只知道逃跑,从来不敢作正面抵抗。屡次逃亡后,他甚至“自云中播迁夹山”,躲到了大山深处,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
强敌压境,国家岂能一日无君?
留守南京的宰相李处温,携众臣拥立宗室耶律淳为帝,节度使耶律大石参与其中。所建立的朝廷,史称“北辽”。耶律大石旋即被任命为西南路都统,全面负责南京防务。
北面是势头正猛的女真铁骑,南面是数量庞大的宋军,北辽腹背受敌。但就在这种情势下,覆亡在即的辽朝,两次大败童贯率领的数十万大军。
这些都得益于耶律大石杰出的军事指挥才干。
耶律大石不齿于宋军的趁火打劫行为,责问宋使道:“南北通好百年,何为举兵侵夺地土?”
宋使回答:“朝廷(北宋)缘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献还燕地,每以温言答,不敢从。近又得其文碟,具言已据山后,如南朝不要燕地,则渠国自取之,朝廷不得不发兵攻燕。”
大石怒斥:“河西家(西夏)多次上表欲兴兵夹攻南朝,本朝每将表章封与南朝,不肯见利忘义,听用间谍,贵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举兵!”
大石又说:“以两国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罢可行,为传语童贯:‘欲和则仍旧和,不欲和请出兵见阵。’”
通过这些不卑不亢的话语,我们看到的,既是耶律大石的外交才辩,更是他的雄才大略。为避免两面受敌,在惩罚宋朝入侵的同时,耶律大石仍然表示愿与宋朝保持友好,以便把主要力量用于对付金兵。
耶律大石很快成为北辽的股肱之臣。
只可惜,耶律淳胆小懦弱,比天祚帝有过之而无不及,绝非力挽狂澜的主儿。更何况,即位不到数月便病死了。
可以说,耶律大石的政治成长历程,与辽国由强盛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相伴随。这无疑让他对统治阶层的腐败、底层民众的疾苦,有着更为清醒而深刻的洞察。这种认识贯穿他政治生涯的始终。
我们不必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