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地也是技术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高校的高材生放着“铁饭碗”不端,非要回家当农民。
村里人等着看笑话,却没想到年轻人真就在地里种出了名堂,年收入过百万,还用在学校所学搭建数字平台,为滞销的果果找到了出路。这就是职业农民刘沈厅的故事。
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带您了解一下刘沈厅,看他为何下定决心从高校辅导员辞职回乡种地。
放着铁饭碗不要,偏要回村种地
年年末,新冠疫情悄然而至,全国上下都在如履薄冰地应对,很多行业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尤其是以保鲜期短的水果业更甚,很多果农辛苦一年,全靠果子变现支撑生活,但是由于流通不畅,很多果子面临着被贱卖或者烂在地里的命运。
四川省眉山市的果农也面临着这样的现状,但是农民刘沈厅却站了出来,提出物流新思路,创新销售新方法,让很多果农在疫情肆虐之际免受损失,稳定了市场价格。
很多人一提到刘沈厅,都说他“种地有一手,不愧是个高材生”,可是在他刚回到家乡种地的时候,不少人还在嘲讽他。
“父母好不容易供出个高材生,没想到回来种地了,真是不务正业”。
刘沈厅是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人,家庭条件一般,但他却天资聪颖,刻苦努力,高考时更是高分考入高校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学院。
之后他又在本校读研究生,不断提高自己,争取早日在城市立足,让父母可以放心。
在这期间,刘沈厅凭借在校优异表现获得了多项奖学金、国家专利大奖、成都榜样等亮眼成绩。研究生毕业后,他更是得到了留校资格,在学校担任辅导员。
本以为刘沈厅的人生会一直这样按部就班走下去,但没想到一场意外让他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研一期间,刘沈厅的母亲因为突发脑溢血,治疗无果后离世。父母是他一直奋斗的动力,母亲的意外离世让刘沈厅开始对如何活产生了思考。
研究生毕业后,年底,他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回到了家乡,准备和父亲一起种地。
当时,刘沈厅所在的彭山区农村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人开始承包土地、利用土地,一大批猕猴桃、葡萄、晚熟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基地也在不断涌现。
在和父亲商量后,两人拿出了全部家当在附近村子流转了亩土地,并且种植了80亩猕猴桃和50亩柑橘。
本以为种地很简单,却没想到吃了亏
“前途一片光明的研究生,放着学校好好的工作不做,回来种地,真是笑死人”“他拿笔杆子行,拿锄头怕是不行”……
各种难听的话传到了刘沈厅和父亲耳朵里,他的父亲也是气急败坏,觉得儿子这么优秀的人,现在却和自己一样当农民,真是颜面无光啊!
面对不理解,刘沈厅也没有过多解释,心里想着“你们越是这样说,我越是要在这片土地上大有作为”。但是,事情并没有朝着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本以为果园种植水到渠成,但是由于使用的有机肥有质量问题,五个月后,80亩猕猴桃的根部几乎全部发黑,经专家检查,这些猕猴桃树已经死亡。
知道这一消息后,刘沈厅也是犹如五雷轰顶,在这之前,他甚至想着再等一段时间,这些照顾了许久的果果就能变现,可如今几乎多一半的心血付诸东流。
看着别人的猕猴桃结得密密匝匝,自己这边一片惨淡,刘沈厅也没有退路可言,他将80亩土地全部换种上了柑橘树。
为了防止出现类似问题,方便随时监测,刘沈厅便吃住在农场,还专门到省农科院找到柑橘专家拜师学艺,了解柑橘的生长环境和特性,掌握种植规律。
慢慢地,他也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甚至还在学习的过程中评上了“中级农技师”。
从那之后,刘沈厅也觉得种地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技术活,不像别人说的那般简单。很多农民之所以是一把种地好手,是因为实践出真知,经验出来了,说明技术也就掌握了。
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刘沈厅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因此,他一边在地里跟经验丰富的农民学习种地,另一方面像做科研一样研究起了农业方面的知识。
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也让他的农业知识越来越扎实。年初,地里有一片柑橘树的叶子枯萎了,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民看了一下都说这时得了炭疽病。
早已经将书本中的知识吃透了的刘沈厅却觉得这不是炭疽病,应该是红蜘蛛吃光了叶子的叶绿素,应该用专门杀红蜘蛛的药。
父亲和其他人一听这话,也都说他“光会念书,啥都不懂”,种地他们是专业的。刘沈厅还是坚持自己,一个人背着五六十斤的喷药桶大中午在农场打药。
没成想,这片柑橘树的叶子慢慢变绿,又恢复了生机。大家这才重视起了这个高材生。
疫情期间肯钻研,帮助大家出困境
有了这一次的成功实践,刘沈厅更是干劲十足,节水提质、节约成本等方面都成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