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

-年葡萄相关文章合集04

高低温、强光、臭氧、盐、铜胁迫下的影响[上]

1

24-表油菜素内酯对低温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惠竹梅,王智真,胡勇,邓敏敏,张振文

关键词:葡萄幼苗;低温胁迫;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物质

摘要:

探讨外源EBR(24-表油菜素内酯)对低温胁迫下葡萄幼苗抗氧化系统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欧亚种(VitisviniferaL.)鲜食葡萄品种‘紫脆无核’营养袋扦插苗为试材,分别在4℃和0℃低温条件下,研究外源EBR对葡萄幼苗4种抗氧化酶活性(CAT、SOD、POD及APX)、超氧阴离子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在两种低温胁迫条件下,外源EBR处理均使葡萄叶片抗氧化酶CAT、POD、SOD及APX活性升高,且总体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同时也使葡萄叶片抗氧化物质GSH及AsA含量升高,在4℃和0℃条件下,GSH平均含量较对照分别升高5.4%及7.8%,AsA含量分别升高8.8%及13.0%;EBR处理使叶片及MDA含量降低,平均较对照分别降低28.5%及17.3%,MDA含量分别降低6.8%及7.5%;EBR处理明显提高了葡萄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平均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8.4%和59.1%、3.5%和5.2%及18.6%和25.0%。在低温胁迫下,外源EBR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物质含量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了活性氧(ROS)的积累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产生,增强了葡萄幼苗耐低温胁迫的能力。

DOI:10./j.issn.-..05.

2

不同温度/光照组合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系统Ⅱ功能的影响

孙永江,付艳东,杜远鹏,翟衡

关键词:葡萄;高温;强光;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摘要:探讨温度与光照交叉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以一年生‘赤霞珠’为试材,设置不同温度(28、34、37、40℃)与光强(、μmol·m-2·s-1)组合,测定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温度和光强处理对葡萄叶片PSⅡ活性的影响。无论高光强还是适宜光强下,随着处理温度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性能指数(PIABS)、捕获光能用于QA以后的电子传递的概率(ΨEo)、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均呈下降趋势;PSⅡ激发压(1-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相对荧光曲线的初始斜率(Mo)呈现上升趋势;在适宜光强条件下,28—34℃内,叶片PSⅡ的RC/CS以及受体侧未发生显著变化,Pn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气孔限制引起的,温度达到和超过37℃时,PSⅡ反应中心和受体侧开始出现伤害,叶黄素循环在植物光破坏防御过程中作用增加;在高光照条件下,高光强/28℃时的Pn已降至适光/34℃时的水平,PIABS已低于适光/40℃时的水平,适宜温度范围内(28—34℃),PSⅡ电子受体侧已受到伤害,温度超过37℃时,反应中心和电子受体侧出现更加严重的伤害,叶黄素循环受到抑制,最大光化学效率明显降低。适宜光强时,温度达到或超过37℃时,PSⅡ受到伤害,发生较严重的光抑制;强光胁迫在28℃时对PSⅡ功能造成伤害,随着温度的升高,伤害显著加剧,说明强光胁迫比高温胁迫更易造成PSⅡ功能的伤害。

DOI:10./j.issn.-..06.

3

臭氧胁迫下不同光强与温度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叶片PSⅡ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耿庆伟,邢浩,翟衡,蒋恩顺,杜远鹏

关键词:葡萄;臭氧;光照;温度;叶绿素荧光参数摘要:自然界中臭氧与强光和高温逆境因素往往同时存在,探讨光强和温度及臭氧的交叉胁迫对葡萄叶片光系统功能的伤害机制,为生产上通过调控光照、温度缓解臭氧对葡萄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以盆栽‘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20)nL·L-1的臭氧浓度下,不同光强(、μmol·m-2·s-1)与温度(26℃、40℃)处理对光系统II光化学活性的影响。臭氧胁迫下40℃的高温和μmol·m-2·s-1的强光均可以显著降低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单位面积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以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同时降低了光系统I激发能分配系数(α),增大了光系统II激发能分配系数(β),导致两个光系统之间的激发能分配严重偏离平衡,造成了光系统II的伤害,μmol·m-2·s-1的强光影响大于40℃的高温影响,强光、高温与臭氧复合胁迫对葡萄叶片影响最为严重。其中臭氧、适光、高温(T2)和臭氧、强光、适温(T3)处理后的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分别比臭氧、适光、适温处理(T1)降低了10.3%和38.8%,臭氧、强光、高温(T4)处理后Fv/Fm降幅最大,达到54.8%。T2、T3和T4处理后叶片PSII的潜在活性Fv/Fo分别比T1降低了30.4%、69.6%和80.3%。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单位面积内有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m值分别降低了26.8%、68.4%和70.2%,T2、T3和T4处理后的叶片Ψo值分别比T1降低了11.2%、21.6%、40.8%。T2、T3及T4处理葡萄叶片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值分别比T1降低了7.9%、22.1%和42.3%;同时,各处理显著降低了植物叶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ETR,T4处理降幅最大,比T1降低了62.5%,T2和T3处理分别降低了17.6%和37.5%。T2、T3和T4的叶片光化学淬灭qP值分别比T1降低了10.7%和19.8%和39.5%。T2、T3和T4处理后葡萄叶片吸收的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的比例均有所下降,分别比T1处理降低18.8%和38.8%和62.0%。与T1相比,T2、T3和T4处理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比例均增加,增幅分别为15.9%、36.2%和60.5%,同时,过剩光能分别增加12.5%、19.1%和25.2%。不同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PSI激发能分配系数(α),与T1相比,T2、T3和T4分别下降了6.6%和12.8%和25.1%;同时,不同处理后叶片PSII激发能分配系数(β)均显著上升,T2、T3、T4分别比T1升高了4.5%、8.7%、17.1%。光系统间激发能分配不平衡偏离系数(β/α–1)变化趋势与PSII激发能分配系数一致,T2、T3处理的β/α–1分别比T1升高37.7%和78.3%,T4升高幅度最大,达到.8%。温度、光照逆境增加了PSII活性对臭氧胁迫的敏感性,以强光胁迫的作用效果更显著,而高温、强光胁迫下臭氧对PSII活性抑制程度最大。

DOI:10./j.issn.-..07.

4

滴灌下限对日光温室葡萄生长、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李波,孙君,魏新光,郑思宇,葛东,付诗宁

关键词:葡萄;滴灌;灌水下限;生长;产量;根系形态摘要:探究自动控制灌溉条件下灌水水平对葡萄生长发育与水分消耗的影响,为温室自动灌溉条件下葡萄水分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以3年生‘玫瑰香’为研究对象,利用CR数据采集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和电磁阀联合自动控制灌水,设置8个不同的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50%、55%、60%、65%、70%、75%、80%和85%),灌水上限均为田间持水率的90%,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温室葡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等的影响。当灌水下限低于田间持水率的75%时,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新梢长度、新梢茎粗以及叶面积指数均显著增加,当灌水下限超过田间持水率的75%时,新梢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地抑制;葡萄根系在0—60cm土层中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0—30cm土层中,该层的根体积以及根系表面积分别占总根系的75%—89%、77%—83%。在葡萄根系分布最为集中的0—10cm和10—20cm土层中,各根系指标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当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率的75%时,各根系指标均最大。当灌水量低于m3·hm-2时,各根系指标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灌水量达到m3·hm-2时,各根系指标均出现下降或增长缓慢的趋势;当灌水下限是田间持水率的75%时,葡萄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为最高,分别达到.31kg·hm-2、4.85kg·m-3。综合考虑葡萄新梢生长、根系分布、产量和水分利用等因素,滴灌条件下葡萄水分管理的最佳土壤水分区间为田间持水率的75%—90%,可以作为该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灌溉控制指标的推荐值。

DOI:10./j.issn.-..07.

5

钙对高温下巨峰葡萄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郑秋玲,谭伟,马宁,翟衡

关键词:巨峰葡萄;高温;钙;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摘要:分析钙对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光合、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探明钙在高温胁迫下对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选取高温时期,以田间生长的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CaCl2、CaCl2+Ca2+螯合剂EGTA、CaCl2+钙调素抑制剂氯丙嗪(CPZ)预处理对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光合、荧光参数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喷施CaCl2显著提高了高温胁迫下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使光系统Ⅱ(PSⅡ)维持较高的活性,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的天线转换效率(Fv’/Fm’)、光系统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均极显著高于对照,初始荧光(Fo)极显著小于对照,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稍低于对照;添加抑制剂EGTA、CPZ明显抑制了光合作用,2个处理的Pn分别比钙处理的低29.4%、26.5%;其PSⅡ功能和活性也受到了显著抑制,导致叶片中MDA含量分别比钙处理高33.7%和40.2%。喷施CaCl2有效缓解了高温对葡萄叶片光合作用的抑制以及对PSⅡ系统的损害。

DOI:10./j.issn.-..09.

6

干旱条件下葡萄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与节位变化的关系

王晶晶,莫伟平,贾文锁,刘国杰

关键词:葡萄;干旱;气孔导度;水势;节位摘要:研究干旱条件下葡萄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随叶片节位变化的规律及其机理。利用F01植物水势测定仪和SC-1气孔计测量不同干旱程度下葡萄主梢各节位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浇水良好的条件下,葡萄叶片气孔导度随叶片节位的升高而升高,且两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轻度干旱可导致上部节位叶片气孔导度大幅度下降,而下部节位叶片气孔导度变化不大,叶片水势随着节位上升而提高;和轻度干旱相反,严重干旱时,叶片气孔导度随叶片节位的升高而下降,叶片水势仍然随着叶片节位的升高而上升,两者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关系。浇水良好的条件下,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势没有相关性;不同节位叶片对干旱的响应敏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和叶片水势的变化及其反馈调节有密切的联系。

DOI:10./j.issn.-..10.

GrapeResearch

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lumuqibdf.com/afhgx/1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