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LZ公司首席科学家,PAM荧光测量技术发明人,乌兹堡大学教授UlrichSchreiber,在多种实验条件下监测铁氧还蛋白比吸收率变化,研究证实利用DUAL-KLAS-NIR可在C3植物中监测到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四通道动态LED阵列近红外光谱仪DUAL-KLAS-NIR,是德国WALZ公司于年推出的一款光合作用研究设备,可同步监测光合生物的PSI活性(P)、PSII活性(叶绿素荧光)、PC(质体蓝素)与Fd(铁氧还蛋白)的氧化还原过程,同时可监测全叶绿素a荧光(wholeleafChlafluorescence,波长,nm激发)。本研究在活体Fd,P和PC在近红外区域(NIR,-nm)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该方法将测量集中在暗-光,光-暗转换过程中,此时Fd表现出最大的氧化还原状态变化。暗适应后,中度光强诱导的Fd信号变化过程与叶绿素荧光诱导的Kautsky效应相平行,且两种信号都会受到O2去除的影响,表现出类似的效应。在光激活线性电子传递(LET)前,短光脉冲诱导的一种快速类型的Fd再氧化现象,可反映PSI环式电子传递(CET)。与C3植物相比,这一现象在C4植物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短光脉冲之后Fd再氧化的速率可反映光激活的线性电子传递,其在很低的光强下即出现,并缓慢逆转(半衰期约20min)。照射强远红光(FR,nm)会展现PSI的两个部分,PSI(线性电子传递)和PSI(环式电子传递),其与Fd在关闭远红光后的再氧化及P和PC间的表观平衡常数存在差异。Fd氧化和P与PC还原的平衡信息为识别环式电子传递提供了关键信息。对C4植物玉米与C3植物向日葵和长春藤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两种类型的PSI不仅存在于C4植物(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也同样存在于C3植物(基粒末端膜和基质片层)中。DUAL-KLAS-NIR为光合作用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实时显示P,PC和Fd在活体材料中的氧化还原状态,在线解卷积氧化还原信号。首次实现PSI及其供体侧和受体侧氧化还原动力学的同步测量,解构它们与光系统I的复杂相互作用,深入探究围绕PSI的环式电子传递。该设备的推出为活体条件下研究PSI开启了新纪元。扩展阅读:?“持续淬灭”帮助北方针叶树种度过寒冷的冬季?针叶树利用不同的机制实现春季光合作用重新激活?光合作用光能捕获与能量传递的结构基础?解决维管植物中非光化学淬灭位点的争议?加快光保护机制反而限制了拟南芥的生物量积累更多信息,请长按